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
明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的威脅
當前國際主要機構發布的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,大都假設中國經濟可望軟著陸,也因此在中國經濟的帶動下,全球經濟成長雖然不快,但不致於失速。例如國際貨幣基金(IMF)於今年9月預測,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為4%,其中已開發國家貢獻僅0.96個百分點,新興市場的貢獻度則高達3.04個百分點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貢獻度為1.5個百分點,遠超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總和。儘管如此,目前中國面臨三個急迫的問題,恐讓其經濟面臨硬著陸的威脅,分別為:歐美景氣大幅衰退、房市泡沫破滅及資金斷鏈影響中小企業生存。
就歐美景氣大幅衰退言,目前各主要預測機構認為近年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改革,在消費與投資的帶動下,可望抵消外需受全球經濟趨緩的衝擊,致經濟出現軟著陸。乍看之下這樣的論點似可接受,但考量到目前中國城市化的比率僅50%,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約65~70%的水準。易言之,中國仍需依靠外需持續擴張,創造足夠的就業力才能夠讓城市化的過程持續,經濟才得以高速成長。若城市化的過程不順,不但會造成經濟成長明顯失速,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問題。因此,若歐美兩大外銷市場都陷入嚴重衰退,中國經濟也難以自免於其外。統計資料顯示,衡量美歐消費力的美國ISM服務業指數以及歐元區PMI指數,即與中國出口年增率存在領先3個月期的高度正相關,相關係數分別達0.76及0.8,可見美歐消費力若明顯轉下,中國出口也勢必放慢。
就房市泡沫破滅言,金融海嘯時中國推出各種財政激勵措施,並大幅放寬對於信貸的限制,雖然此舉讓中國僅在2009年第一季出現低於7%的經濟成長率,成功地躲過硬著陸的威脅。但過度浮濫的信貸,卻為中國帶來房市飆漲的難題。值得注意的是,國際認為合適的收入房價比為1:2~6之間,當比例達到1:6時,便有輕微泡沫化的傾向;若達到1:10,則為嚴重泡沫化的情況。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,2010年該比例達到1:14,可見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已隱然成形,這也將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埋下一顆未爆彈。對於中國這種正進行結構轉型的經濟而言,房市泡沫化對其長期經濟成長是有害的。因房價高漲將會排擠到一般百姓的消費動能,並使得所得分配更為不均。此外,房價的高漲也會造成資源配置的失序,資源更趨集中在生產力較為低落的房地產部門。有鑑於此,中國從2010年起即陸續推出各種房市調控措施,包含限購令、信貸管制等,希望遏止房地產市場的失序現象。
然而,讓人擔心的是,在房地產泡沫已隱然成形的情況下,此時若政府透過調控手段戳破這個泡沫,伴隨而來的即是硬著陸的威脅。第一是投資將明顯減速。201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投資相當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兩成,若加計類如家電和房屋相關的支出,該比例更高達三成。可知若房地產市場無秩序的修正,勢必會造成近年中國賴以推動經濟擴張的投資成長動能降溫。其次是銀行資金趨緊。中國四大行庫對住房貸款以及開發商的貸款總額占總貸款比,從2009年第二季的22%上升至2011年第二季的27%,顯示銀行業對房地產的曝險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。若房地產市場出現無秩序的修正,其所帶來的呆帳或者壞帳問題,恐造成銀行業資金緊俏,致收縮銀根進而影響經濟。
就資金斷鏈影響中小企業生存言,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根據中國中小企業藍皮書資料,2007~2008年時其產值占全國GDP的65%,貢獻50%的稅收,並創造了80%的就業機會。然而,今年中國中小企業經營艱困,除了原物料高漲及勞動成本持續升高造成其成本壓力外,人行的貨幣政策亦是重要的關鍵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1年以來,受通膨壓力高漲的影響,人行積極地進行緊縮的貨幣政策,但鑒於中國經濟成長不若去年強勁,人行頻繁的使用調升存準率等「量」的管控策略。在「量」的調控下,由於銀行能夠用於放貸的總量受到控制,造成銀行在放貸額度不夠的考量下,容易集中在大企業及國有控股公司,致中小企業取得貸款的困難度大增,進而衝擊中小企業的經營,甚至有部分中小企業的融資轉往地下金融體系,以遠高於銀行利率的水準借錢。這樣的發展,將更進一步弱化中小企業的競爭力。
中國已經逐漸意識到上述三個風險因素可能使其經濟硬著陸,故除對重點產業持續採取出口退稅的政策外,並透過保障住房的政策,緩和房地產市場萎縮時造成投資不足的問題,並於上個月推出針對中小企業金融與財稅政策措施,讓2012年中國經濟能維持軟著陸的格局。不過鑒於這些風險都是難解之題,因此我們仍然無法忽視其經濟硬著陸的可能威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