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30日 11:05 來源:中國證券報
對於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趨勢,有許多觀點。有人很樂觀,認為美歐危機已經過去,不會有“雙底式衰退”,中國能夠繼續保持9%以上的增長率;有
人則認為中國經濟今後將進入“中速增長期”,即增長率會從前30年平均的10%左右下降到8%左右。筆者認為,從2011年開始,中國經濟增速會連續三年
下行,經濟增速將降至7%甚至更低,但中國經濟會在2013年以後開始強勁反彈,並且在其後還會以9%的速度繼續高速增長15年。至少從“十二五”這5年
看,中國經濟增長的運作軌跡既不是9%以上的高速曲線,也不是8%左右的中速曲線,而應該是一條“V”型曲線。問題在於,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突破許多重大體制障礙,並重新調整利益分配關係,這些事情到目前為止仍缺乏整體方案和具體實施方案。當然在一些方面 已經起步,比如今年調高個稅起徵點,但這僅僅相當於將居民消費比重提升0.3個百分,同新千年以來居民消費率下降12.6個百分點來說,是杯水車薪。
之所以到2013年中國經濟才可能到達低谷,是因為那時將是國內產能過剩矛盾最嚴重的時刻,也是國際經濟危機最深重的時刻,形勢將逼迫中國必須 進行重大的結構調整。筆者預言,下一次中國再度走出低谷,一定不是依靠繼續擴張已經顯著過剩的現存供給結構,而是從分配關係和城市化這兩個角度入手,釋放 出中國的內需,從而使中國經濟再度回到高速增長軌道。
因此對中國經濟,應保持“短期悲觀、長期樂觀”的觀點,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就是“短期過剩、長期不足”。拿城市化來說,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每人 平均收入水準達到4000-5000美元時只有三分之一的真實城市人口。之所以用“真實”兩個字,是因為在剔除2.5億農民工後,目前中國城市人口只有 4.5億人。而若把中國的城市化率提升到85%這樣一個與中國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相稱的程度,中國就會新增8億城市人口,幾乎是目前的兩倍。可以試想一下, 在城市人口為4.5億的時候,用凈出口比重衡量的中國產品凈剩餘,最高峰時也只有不到9%,如果城市人口是目前的3倍,中國不僅不會過剩,還會嚴重不足。
實際上,從長期看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難題不是需求問題,還是供給問題,因為需求方面的問題產生於體制和發展戰略,這是中國可以自己決定改與 不改、變與不變的事情,但是相對於未來15億人口的中國來說,為實現現代化必須消耗的資源蘊藏量是嚴重不足的,自己不夠只能到國外買,這就不是中國人自己 能做主的事情了。新千年以來,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崛起,世界的資源供給已經走到了一個從過剩到不足的新階段,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國際油價從新千年初的十幾美 元上漲到最高近150美元,其中雖有國際遊資的炒作,但供求關係變化也是重要原因。
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長期衰退的境地,2009年發達國家整體石油消費第一次出現負增長,美國石油消費甚至倒退回十年前的水 準。如果未來危機會繼續深化,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費會繼續處在低迷狀態,而中國經濟卻會在未來15年內走完工業化道路。資源價格平穩給中國工業化進程帶來了 千載難逢的好機會,而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,就看我們是否能調整好經濟結構,為今後的長期高速增長釋放出需求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