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

大陸CPI4.1% 15個月新低


工商時報【記者康彰榮╱北京報導】
中國國家統計局昨(12)日公佈2011年12月以及全年的物價數據。12月當月CPI較前年同期漲幅為4.1%,創近15個月新低;PPI(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)也降至1.7%,為兩年來單月新低。不過以全年看,2011年CPI達5.4%,PPI為6%,都是10年來次高。
專家指出,去年中國政府實施的一連串控制物價措施,已經取得明顯成效,CPI進一步回落已成定局,這將有助於大陸經濟實現「軟著陸」,也為貨幣等政策的調整預留更多的空間。
數據顯示,2011年12月份,CPI年增4.1%。其中,食品價格上漲9.1%,非食品價格上漲1.9%;消費品價格上漲4.9%,服務專案價格則上漲2.0%。
其中,食品價格的漲幅依然居高不下,糧食價格上漲6.9%,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16.6%(豬肉價格上漲21.3%);水產品價格上漲9.7%,鮮菜價格上漲11.5%。12月份食品價格影響CPI上漲約2.79個百分點。
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,儘管CPI下降,但結構性通膨壓力仍然存在。首先,產業結構調整階段PPI下降幅度將高於CPI,針對這一點,新華社昨日也分析,以2011年大陸PPI為6來看仍高於CPI,如今中國正實施結構調整,可想而知,CPI的數據應該不會太低。
再者,連平表示,導致結構性通膨壓力原因還有,農業生產成本略有升幅將導致農產品價格小幅上升;國內外經濟可能在2012年底復甦,抬高大宗商品價;資源品及資源服務價格改革措施,將緩慢推高中長期物價水準;土地價格、勞動力成本緩慢上升的中長期通膨壓力持續等等。
目前財經界普遍認為,在1月22日,中國人民銀行將繼去年12月初執行3年來首度下調存準率(2碼)之後,再度宣布調降。但由於通膨擾動因素較為複雜,人民銀行在基準利率的調整上可能會有顧忌。
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,近期仍有諸多因素會造成通膨壓力,如春節將至導致食品價格難以下降,國際輸入型通膨壓力仍然存在,工資上漲轉化為消費因素等等。